彭顺龙
每天早晨,彭顺龙都会出现在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门口。
“彭老,早啊!”知道他的人,都要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彭顺龙嘴里应着,脚步却依然匆匆,径直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今年86岁的彭顺龙其实已经退休整整26年了。但这26年来,他一直坚持上班,每天从家步行到采油工艺研究院,风雨无阻。
“六十多年来,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党和国家的培养、恩师的教诲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采油工程技术专家说,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就立志报效祖国、献身石油。所以,即使退休后,他依然老骥伏枥、壮心满怀。
朱德回信,理想更坚定
1957年冬天,彭顺龙所在的北京石油学院钻井专业四年级三班即将面临毕业。
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发起的,他们一起给当时主管石油工业的朱德副主席写了一封信,表明想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那是在12月17日,我们收到了朱德副主席的亲笔回信。”彭顺龙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信里是这样说的——
“不久以后,你们将走向工作岗位,你们所从事的工作,对祖国的工业化事业有重大的意义。石油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物资,也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物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期待着你们以高度的热情和毅力,把祖国的石油资源开发出来……把贫穷和落后的过渡中国,变为富强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国,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但也是一个困难的事业。希望你们以艰苦奋斗和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任务。”
这封回信,可谓巨石激起千层浪,让同学们心潮澎湃,彭顺龙更是感到热血沸腾。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封回信,更加坚定了彭顺龙的理想信念。
1958年,彭顺龙从新中国第一所石油专业高等学校——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来到克拉玛依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并用青春的风采与汗水见证了荒凉的戈壁所发生的奇迹。
研究分采,技术成标准
1958年,彭顺龙被分配到独山子矿务局,在一个井队上任实习技术员。
看到这个瘦小的大学生扛钻杆吃力的样子,钻井队长忍不住问道:“小彭,你行不行?”
“没问题!”彭顺龙斩钉截铁地回答。没大学生的架子,又不怕吃苦,彭顺龙很快赢得了井队工友的好感和尊重。
1961年,彭顺龙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一厂,随后又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组建的“三选组”,从事选择性注水(分注)、选择性采油(分采)、选择性压裂(分层压裂)研究。
为了便于开展分采研究,他常常住在生产一线,和工人一起上井做试验。
“我们和工人一起扛油管、背钢丝、爬井架,用打捞车提下井、下油嘴。生产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彭顺龙回忆说。
从1961年至1973年,彭顺龙先后研究了5种分采方式。
1965年,为了节省投入,新疆石油管理局打了1500余口小井眼井。为了提高生产量,局里下达任务,开展小井眼井配套采油工艺技术研究。这个任务落到了彭顺龙的头上。
经过反复摸索和试验,1966年,彭顺龙带领团队试制出适合生产的小井口。随后,他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满足油田需要的各种规格小井口。直到现在,新疆油田公司在用井口中,90%以上用的还都是彭顺龙团队自主研发的小井口。
与小口井同时研制出的还有用于小井眼井的135型可洗井支柱封隔器。在彭顺龙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研制出的可洗井支柱封隔器发展为适用于各种大井眼井的共4个级别11种规格的可洗井支柱封隔器系列。这种封隔器在上世纪70年代用于分注就达1800多井次,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套井下工具。
这套封隔器后来被石油工业部定型为DXJ155型可洗井支柱封隔器系列,被纳入石油工业部出版的《油田用封隔器下工具手册》及《采油技术手册》中。
毅然“辞官”,专心攻稠油
1983年11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九浅1井上侏罗纪齐古组喷出了乌黑的稠油。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的彭顺龙开始承担稠油工业化开采重任。
“过去搞了10多年稠油开采技术研究,但没有重大突破。如果我们这些人10到15年内再搞不出来,就愧对党的培养,愧对子孙后代。”面对稠油开采难题,彭顺龙立下铮铮誓言。
在稠油攻关中,彭顺龙负责制定课题总体攻关规划,起草外协合同,讨论每个子课题的技术细节,审核每一份设计图纸。当时究竟加了多少个班,熬了多少个夜,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然而,身为副所长,他不得不兼顾繁重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这让他深感矛盾和痛苦:如果不集中精力攻关稠油开采工艺技术,他立下的誓言还能实现吗?
经过反复权衡和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副所长的职务。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然而了解彭顺龙的人,却更加钦佩他。
1985年冬,当克拉玛依九区稠油产量突破10万吨大关奏响捷报之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批准了彭顺龙的辞官请求。
至此,油田上少了一位叫彭顺龙的副所长,但多了一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石油开采技术的专家。
在彭顺龙的带领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到1989年,浅层稠油开发在吞吐和汽驱两大课题上共完成26个攻关专题,取得了39个研究成果,其中有5项达到国际水平,有1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钻完井、汽驱、采油、检测模拟4个方面的技术配套,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
运用这套技术开发的九区,1990年,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年产量达到143.5万吨,重油开发公司也由此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而由彭顺龙主持研究的《浅层稠油注蒸汽吞吐工艺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奖;《克拉玛依九区蒸汽驱开采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七五”科技进步奖。
在以彭顺龙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克拉玛依油田的稠油开发迈入新阶段。
1991年,彭顺龙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不忘初心,追梦不停歇
1995年12月,彭顺龙退休了,可不久他又回采油工艺研究院继续从事采油工艺技术研究。
“虽然到年龄退休了,但我不应该停下来,我还能继续做很多事。”彭顺龙说。
于是,他的退休生活又被安排得满满的:继续浅层稠油开发工艺技术研究,参与院里的技术方案研讨,给年轻人提供技术咨询,为专业期刊撰写文章……
1996年,彭顺龙又被聘为《新疆石油科技》主编。
2019年6月18日,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召开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彭顺龙新书《克拉玛依浅层稠油热采工艺》发布环节,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六十多年来,我没有一刻忘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我要把一生奉献给石油事业。”彭顺龙说。
2020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并对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从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时,彭顺龙格外激动,他不禁想起了当年朱德副主席的回信给他和同学们带来的巨大鼓舞。
“总书记给石油高校毕业生的回信,充分说明石油事业大有可为。我真心希望青年一代能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把自己的青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代青年的奋斗中梦想成真。”这段话,86岁的彭顺龙说得铿锵有力。